花 12 万吃1只火鸡,民国时的上海过圣诞比现在时兴多了
发布时间:2018-04-30 22:59:12 浏览: 次
喜欢就在公众号主页“置顶”我们吧!
今天是圣诞节,大家打算怎样过?
不如看看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人
如何过得优雅又洋气
今天是圣诞节,大家打算怎样过?
吃大餐、彻夜狂欢、买圣诞礼物........你知道这些圣诞活动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了。
民国的时候,更是风行全国,特别是在时兴的上海。
乃至早在1905年的上海杂志上就看到过圣诞老人和中国龙挽手走向外滩的封面。
那时的上海,过起圣诞来竟然如此讲求€€€€
10万元的圣诞晚宴,全被抢光了
“不论信教的和非信教的,都是送礼的送礼,庆贺的庆贺……闹得盛极了”。民国时的上海,每逢圣诞便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而在这浓郁的圣诞气氛里,最受大家追捧的是去各大饭店吃1顿丰盛的圣诞晚饭。
要说最出名,就属百乐门大饭店的晚饭,每位就得要价10万元。其他各大饭店也得花掉个5、6万。不过就算是价格不菲,还是处处客满,1位难求。
《申报》就曾报导过当时百乐门的圣诞盛况€€€€“定座者纷至沓来、目不暇接。佳座无多,预定1空,后来者虽掷重金,难得1席地。”
上海国际饭店的圣诞晚饭会也很受欢迎。最有趣在每道菜都带有独特的名字。听说最后喝的饮品名字叫“清香咖啡”。
1944年12月24日国际饭店圣诞晚饭的请柬
不过整场晚饭最大的重头戏是北京工作服招标公告吃“火鸡”。由于火鸡希少,圣诞需求大,1只火鸡就要价101、2万之多!
当时最出名的是从舟山运来的火鸡,听说每一年都要蓄养6千多对来应对圣诞的需求。
郑州工厂工作服定做有些范围较小的饭店没法承当昂贵的火鸡,还会让厨子用鹅肉顶替。
吃着火鸡,再来1瓶老人牌的白葡萄干酒或张裕的葡萄酒,是最惬意的事。
还有现在不太常听到的“耶稣糕”,大家也能在各大食品店里买回家,1块分着吃。
其实最开始上海庆祝圣诞主要在教堂。那时候许多中国的教徒就会准备些茶点菜肴。乃至还会发些类似“寿包”的圣诞馒头。
其中最受小孩子喜欢的是带着些中国味的“圣诞果”礼包。用红纸包着些瓜子、牛奶糖、松子、水果等等。
“我高高兴兴换了新衣,到礼堂上去唱歌,教员见我活泼,赠我的礼物,却比他人家多上1倍,除掉设备了1口袋糖果,还有两双丝结的手套,和1个不满3寸的圣诞老人。” 1位署名叫“蝴蝶”的女士回想起小时侯过圣诞的场景就对这礼包念念不忘。
民国时的圣诞,流行玩甚么?
比起现在的圣诞狂欢,在民国时期的圣诞夜,吃完了大餐,最使人期待的是去参加1场优雅的舞宴。
各家舞厅都是张灯结彩,极尽浪费。浮华的海报早已贴满街头。
维也纳舞蹈厅圣诞舞会广告
听说当时“最高等乐府”的舞厅,百乐门1场的票价是105元,舞厅内的清茶1杯也是要价昂贵。这对当时普通的市民来讲可能有些难以承受。
而后票价1路走高,即便后来通货膨胀涨到几万元,门票照旧在1个星期前就售卖而空。《申报》就曾描写当时的场景“佳座无多,预定1空,后来者虽掷重金,难得1席地.其盛况得未曾有。”
百乐门楼顶中央有个高达9米的圆柱型玻璃银光塔,听说这璀璨的霓虹灯能在1里以外都看得清。
百乐门2楼的舞池共有5百多平方米,有“千人舞池”的名号。
重新开业的百乐门,3层舞厅保持了30年代旧上海的味道
舞池中央用汽车钢板整体支持,还装有那时全上海独家的“弹簧地板”。当大家1起起舞时,这类地板能结合音乐而震颤,带着波动感,更加带劲。
“门里和门外是两个世界。当从沉寂的马路上冒着寒风而来,简直没法想象上海还有这么1个近乎疯狂的所在。”当时有位普通的上海市民好奇走近舞厅,回想起里面华丽绚丽的场景,还是连连感叹。
除高级舞厅,1些中低级舞场,也很热烈。有人曾回想说当时所奏舞乐与大舞厅其实没甚么差别,《雪白的圣诞》是当时最流行的曲目。
大家1起狂欢到12点以后,还会相互握手互祝圣诞快乐。
其实除民间流行在圣诞起舞,许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上流人士也会在家办圣诞晚会,约请熟悉的名媛名流。
圣诞舞会还是当时上层社会热中的社交活动。
而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讲,圣诞是个狂欢的好时机。大家聚集在学校体育馆里,1块猜谜、唱歌、玩游戏。
或是大家33两两前往早已气氛浓郁的教堂。
即便他们不是真的教徒,也能开心得融入1块唱圣歌,听音乐会乃至是尝些免费的餐食。
乃至有时,圣诞还能做点平时做不了的事。
当时的《齐鲁大学校刊》就有1份有趣的报导€€€€《圣诞节男女生宿舍开放》。
男生竟然被许可在圣诞这天去女生宿舍参观,听说当时的排队阵仗可是大,远远望去都望不到边。
那时最洋气的礼物是甚么?
民国时期的圣诞节,无处不在弥漫着节日的气味。
上海各大商店更是牟足劲比拼,特别是南京路、4川路和霞飞路上的商店和百货公司,圣诞老人和雪景、玩具、礼物都是装潢橱窗必备的。
有1位30年代曾在上海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先生回想当年繁忙地布置商店圣诞广告的情形,圣诞老人是最重要的橱窗装潢。
为在乎的人挑1份贴心的圣诞礼物是节日最重要的环节。
寄圣诞卡片是不错的选择。当时着名的《良友》杂志、中华书局都会出些圣诞卡,最有趣在还带着股独特的“中西合并”感。
比如有人就保存着1份写着“恭贺新禧”和“Christmas”1起出现的卡片。
如果不想写卡片,有些人还会用交际电报,互祝圣诞快乐。
固然还有现在也很流行的巧克力也是当时的时兴礼物。“没有惠特曼巧克力的圣诞节就不是圣诞节。”这句上世纪40年代出现的广告词到现在也很通用。
柯达公司的宝白朗尼镜箔、好莱坞的照相机更是圣诞礼品里的高级货。固然,去王开照相馆拍照纪念也是很多大家庭会选择的欢度圣诞的方式。
除常见的礼物,有些商家卯足了劲想把这可爱的圣诞老人和自己家的产品贴上边,吸引大众的注意。有人打趣说“没有比圣诞老人更万能的神仙”。
美丽牌香烟广告中就有句很是逗趣的话:“圣诞老人说,今年圣诞最可爱的要算'美丽牌香烟'了。”
香烟品牌包装上的圣诞老人
就连补药的广告上也得带上圣诞老人蹭个热烈。还打出“圣诞老人不畏酷寒,就是由于服用了艾罗补脑汁”的旗号。
有的公司乃至会弄起圣诞大促销,例如购买3部以上的打字机,就可以获赠价值两元的购物券和新年贺卡1本。
有人乃至还统计过,20世纪20年代在《申报》上打过圣诞广告的商家,经营范围10分广泛。从瑞士名表、德国水墨画,到儿童玩具、衣服鞋帽.......几近是包罗万象。
就连上海大戏院也不免俗参与其中。有的影院乃至会在报纸上预告将昼夜开映3次,还将特地挑选的影片名公布吸引大众。
在上海,圣诞是场无宗教的狂欢
不过其实中国最早的“圣诞”1词是用于描写孔子、皇帝、道教神仙的生辰。
直到后来西方的圣诞节逐步为大众所熟知,又与中国的冬至节日相近,从而被称为“西国冬至”,逐步流行起来。
20年代以后,“圣诞”逐步成为描写“耶稣诞辰”的固定名称。
不过中国人热烈庆祝圣诞节在当时也招致了1些批评。
有人觉得太过奢侈浪费,或是认为过圣诞节属于数典忘祖,不应当关注耶稣,而该重视孔子的圣诞。
乃至连1些外国人也对中国人表现出的强烈圣诞热忱表示不解。
不过除部份的教徒以外,对当时的上海,欢度圣诞已变成了1种无宗教性的文娱狂欢。有了个理由放松玩乐,其实也无妨。
祝大家圣诞快乐。
参考文献:
[1]梅灵. 《申报》对圣诞节及圣诞老人形象的报导与传播[D].浙江大学,2007.
[2]邵志择.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以《申报》为基础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2,44(12):139⑴48
[3] 邵志择.“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其商业化利用€€€€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16(02):11⑵0+219.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动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换。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长按下图2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 下一篇: 苏州城里琢玉人,流风回雪见苏工
- 上一篇: 花两万块买个塑料包,这波时兴该pick吗?